摘要 :
十年一次的全国农业普查将于2017年1月开展,其中,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已提前开展。从上海市第三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了解到,目前上海第三次农业普查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已正式启动,一批全新技术在上海郊区亮相,其中包括无人机。
记者在嘉定区华亭镇北新村的农业普查现场看到,轻巧的无人机快速起飞,在300米的高空中进行S形轨道来回飞行航拍,30分钟后,覆盖北新村3平方公里农作物种植地块的100多张照片就被传入电脑中。
“以往的农业普查都是‘土办法’,要么人工直接到农田里测量,要么对农户进行调查走访,无法准确测量出农田的面积和种植的作物种类。”上海市第三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副巡视员孙德麟告诉记者,“本次调查真正实现了从‘对人调查’到‘对地调查’的转变。”首次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面积的测量,并结合无人机航拍、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PDA)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普查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统计数据质量。
北斗卫星和无人机,如何在农业普查中发挥作用?普查人员介绍,这种普查方式被称为遥感测量,就是利用卫星拍摄的影像数据,对农作物耕作区的范围和耕地地块进行识别、勾画及面积测量,并形成一个地域抽样框,然后抽选样本,通过无人机拍摄和现场人工调查采集数据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包括对地块上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进行识别,并对种植面积进行测量。最后,结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影像、实地调查数据等对耕地地块进行主要作物品种的空间分布识别,最终取得农作物面积测量结果。
卫星遥感测量可以按月把上海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勾勒出来,然后统计人员通过软件进行光谱分析,但是精确度并不高,且很难获取到云雨较多或者地块上要素种类过多的部分区域的卫星数据,因此需要挑出样本区域使用无人机和现场人工调查,然后与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比对,进而提高测量精度。
无人机测量虽然相对成本较高,但部分样本地区实地调查比较困难,比如道路不方便、种植较为复杂细碎等,或者卫星影像不清晰时,它就派上了大用场。“天气情况良好时,无人机一天可以拍摄调查3到4个村子,而现场人工调查一天只能完成1个行政村的调查工作。”
本次农业普查的野外数据录入采用了PDA,普查员在现场直接采集、直接录入,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同时也保证了源头数据的质量。野外实地调查通常按作物生长季进行,因此其样本数据是遥感对农作物进行解译及对解译结果进行检验的依据。从上海市已经完成的样本区域结果来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可以使卫星遥感数据的精度达到95%以上。
孙德麟介绍,这次上海的农业普查内容,包括农业从业者、用地、生产能力、产业结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环境等等,上海的家庭农场、农产品电商销售新渠道等新模式也将成为普查的重点。虽然目前上海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上海现代农业发展有诸多亮点,通过这次普查,可以全面掌握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