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北京中科遥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文English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中国遥感科技和地球大数据为“一带一路”架设“天桥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8-12-21

摘要 :

云南腾冲,中国西南边陲重镇,曾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被喻为“中国遥感的摇篮”——1978年到1980年,中国科学院联合云南省,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林业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的700多位专家,合作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航空遥感应用试验。

云南腾冲,中国西南边陲重镇,曾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被喻为“中国遥感的摇篮”——1978年到1980年,中国科学院联合云南省,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林业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的700多位专家,合作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航空遥感应用试验。

40年后,第三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日前在腾冲召开。明年起,“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这个由我国科学家提出并主导的为期10年的国际科学计划,将在完成2016年至2018年第一个阶段计划的基础上,开启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国遥感科技和地球大数据的应用,正在为“一带一路”架设一座“天桥”。

为解决老问题提供新可能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想法:沿“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从而为解决两侧大尺度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贡献。“该带面积广大,要经过多个自然保护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等,地形地貌、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情况都显具特征。遥感技术和地球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可给破解‘胡焕庸线’提出新方向。”郭华东说,地球大数据是新型战略资源,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手段,可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霍尔果斯口岸

就在第三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期间,郭华东领衔的腾冲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今年5月,他领衔的“爱辉院士工作站”也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成立。“在‘胡焕庸线’两端建立院士工作站,就是希望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地球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两地空间信息技术和应用水平。”郭华东介绍,希望能够构建“一线”(即胡焕庸线)、“两端”(爱辉、腾冲)、“三国”(即中国、俄罗斯、缅甸)、“九省”(沿该线涉及中国9个省区)组成的“美丽中国中脊带”发展格局,促进东北亚与东南亚在东北—西南便利交通与贸易的形成。

西安世博园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老问题提供了新可能。如今,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球大数据正在很多领域大展拳脚——在泰国,空间技术是泰姬陵的“保护者”;在非洲,遥感技术是农业估产的“磅秤”;在人力难以到达的海洋中心和沙漠中心,对地观测技术是监测环境变化的“眼睛”……在地质灾害监测、灾后重建等工作中,遥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遥感与地震风险评估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应急遥感技术协调组组长王晓青介绍,遥感技术在地球地质活动构造和活动断层监测、地震烈度评估、灾后重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在制定遥感评估地震烈度的行业标准,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完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DBAR计划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经有5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这项国际科学计划,旨在通过分享数据、经验、技术和知识,实现地球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科学服务。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说,DBAR同时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中的重点部署项目,将以地球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和纽带,建立国际首创的“数字丝路”决策支持系统等,并拟在怀柔科学城建立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实现“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相信通过该专项及DBAR的实施,将为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科学发现、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知识传播服务等作出创新贡献”。

受到世界欢迎的中国遥感

赞比亚大学执行校长卢克说他今年有一件高兴的事:在DBAR的支持下,“数字一带一路·农业与粮食安全卓越中心”在赞比亚大学成立了。“我们参与了DBAR的农业与粮食安全子项目,在中国和各国科学家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数据模型以评估赞比亚和整个非洲的农业生产能力,为赞比亚,乃至整个非洲的农业管理提供帮助。”卢克说,“在农业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开展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合作。”他希望能以建立卓越中心为契机,引进更多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吸引两国更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参与进来,把中心做大做强。

同样高兴的还有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蒙提(Monthip Sriratan)。她介绍了中泰两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中的经验,“DBAR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决策服务等系列工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希望DBAR进一步基于沿线国家的本土化、多元化特点,利用地球大数据共同关注当前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环境污染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形成一个开放式、国际化网络,为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地球大数据运用能力较弱、应用研究水平较低,既无能力开展空间与地面观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具备对地球大数据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我们希望通过DBAR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升他们的遥感科技水平,造福当地人民。”郭华东介绍,DBAR自启动以来,已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世界遗产、水资源、农业与粮食安全、海洋与海岸带、城市环境、高山和寒带等领域开展了地球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和创新合作。首批成立的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俄罗斯、巴基斯坦、意大利、摩洛哥、赞比亚、泰国、芬兰和美国,希望借助卓越中心形成共同研究、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开放基地,并以其为支点,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研究特色,辐射周边地区的国际合作网络。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一平台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将努力实现多源数据信息的集成化、数字再现与多要素交叉集成等目标,从而有效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于“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而这,仅仅是开始。郭华东表示,2019年,DBAR将由筹备和启动阶段(2016-2018年)转向第一个实施阶段(2019-2022)。“为更好规划实施发展,DBAR制定了新一期评估及实施阶段规划草案,重点针对‘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支撑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开展‘一带一路’指标评估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遥感科技和地球大数据也要不断创新,努力形成国际一流研究水平。例如,在遥感基础理论的突破、数据汇聚和共享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科学家们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郭华东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共同的目标,以人类福祉为根本,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科学家将在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网站备案:京ICP备14047794号 版权所有:北京中科遥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铭科网络